夺冠中国女排免费观看
百度云网盘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oXoHYLi1D9mDx861H61KrA
时隔九个月
原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《夺冠》
终于搬上了大荧幕
作为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
它不只是引发情怀共鸣
更是重新诠释了
何为「女排精神」
第一次胜利
1981年,中国女排首次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,击败“东洋魔女”日本,夺得世界杯冠军
第二次惜败
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对战,郎平担任美方主教练,中国女排惜败
第三次夺冠
2016年里约奥运会淘汰赛直面巴西,胜利后一路高歌猛进,时隔十二年再夺奥运冠军
来之不易的冠军
20世纪80年代,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起点,经济复苏刚刚起步,打开国门的人民充满希望,却也难免惶恐。
在那时,一块奖牌的意义非同寻常,胜利之上,它建构起一层更厚重的内涵——民族自信。
「我们国家太需要这个奖牌了」
「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」
「中国人,行的!」
然而现实总是骨感,条件匮乏,信息滞后,对80年代的这群姑娘们来说,拥有的太少了,拼命训练是填补差距的唯一途径。
正如电影中教练直言:
“现在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,中国体育走在最前面,我们比不上人家的训练条件,只有靠比别人拼命才能赢”。
这里的拼命,绝不是陈词滥调,一次次的摸爬滚打,伤痕累累,中国女排,确实是在拿命去搏一个可能。
令人骄傲的是,这个可能在1981年成为了现实,胜利的那一刻,欢呼和掌声一齐涌入耳朵,国民自发庆祝游行,长安街上满是五星红旗和不灭灯火。
女排顽强拼搏、永不言弃的精神自此备受推崇。
实际上,《夺冠》前半段呈现出的元素,对一部主旋律电影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电影的前50分钟,足以将普适的女排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。但《夺冠》没有停下脚步,因为它想表达的,不仅仅是感动。
脱离情怀漩涡
藉由这股子探索的劲头,《夺冠》作为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,却成功逃离了一味贩卖情怀的怪圈,它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。
当下,电影对情怀的泛用逐渐逼近一个边界,为国家荣誉拼搏斗争的故事诚然可歌可泣,然而无法否认的是,时代需要变了。
集体主义浪潮褪去,强调个体价值的呼声空前高涨,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,我们第一次借助电影媒介反思女排精神,过往时代符号是否只剩感性共鸣一条路可走。
对现代人来说,
女排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?
这也是电影后半部分,郎平始终引导新一代女排姑娘们思考的问题:你们爱排球吗?你们为什么要来打排球?
电影借助角色塑造达到效果。它描绘朱婷从为了家人打排球,到为了自己打排球的意识转变,去告诉荧幕前的我们
个人选择,很重要
你的意志,很重要
选择成为自己
35年前,袁伟民在赛场上对老一代女排说
「我们是中国人,你们代表中华民族,这场球要是拿不下来,你们后悔一辈子」
35年后,郎平在比赛前夕对新一代女排说
「过去的包袱,由我们这代人来背,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」
原来,在选择去做一件事之前,我们首先要成为自己。
想明白这点后,无关输赢,一切拼搏突然有了底气。
“我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才来打排球,我选择排球,只是因为我热爱。”
因为热爱,所以纵使前路微茫,也与限度斗争
因为热爱,所以破釜沉舟,知其不可为而为之
因为热爱,所以哪怕一定会输,也要勇敢拼搏
\
这就是女排精神,更是我们的中国精神